网络首发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
张宇舒;王颖;邱艺;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4—202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熵值法测度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和新质生产力指数,从总效应和中介效应两个维度出发,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总效应检验结果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来看,在高等职业教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教育经费投入、技术创新、就业水平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教育经费投入的中介作用最大,就业水平次之,技术创新产生的中介作用最小。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业工人培育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叶琼茹;叶颖松;曾娇霞;根据福建省产业工人用工需求与结构特点,设计并向福建省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投放了150份《福建省产业工人培育情况问卷调查表》,分析了问卷中频数、权重、描述性及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几个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面对政策供给“赋”与“引”,职业教育助力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增值的核心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内生动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培育评估机制等现实困境,从政策引导与支持、发挥职业教育核心职能作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等方面提出培育优化路径。
高职院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究——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梁平艳;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势在必行。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例,基于“大思政课”理念、建构主义与具身认知理论,构建了“目标体系—内容模块—多元方法—双维评价”的系统化实施框架。通过建设红色育人基地、开辟企业教学新场域、开发数字资源构建“三位一体”平台,并实施模块化主题设计与“四阶递进”教学流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认同、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针对资源整合深度不足、课程系统性待加强、评价科学性欠缺等问题,提出了深化资源协同、强化系统设计、完善评价反馈机制等优化策略,以期为高职思政课改革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路径。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转型升级研究和实践——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胡雯莉;针对当前会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存在偏差、理论及实践教学资源更新滞后、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相对陈旧等问题,依托国家骨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等平台,通过校企协同合作,从专业升级、资源建设、课堂革命等方面入手,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转型升级进行探索。研究结果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会计人才的培育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教学改革方案,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层面有所创新。改革成果广泛辐射,惠及23所院校的7万余名师生,在职业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显著影响。
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路径优化研究
田欢;王怡坤;费青腾;作为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有力手段,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满足了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内在需求。基于共同体理论、三螺旋模型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设计了一套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评估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对甘肃省五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学生及企业界人士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了高职教育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学校、企业和政校企合作四个维度进行问题根源分析,进而提出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策略建议。
敦煌莫高窟北凉第275窟主题问题再探讨
齐然;孙胜利;从佛学思潮、地方信仰、造像特征等角度分析,敦煌莫高窟北凉第275窟主尊交脚菩萨像神格为弥勒的证据不足,此窟也与弥勒信仰无关。此石窟是大乘佛教菩萨道与涅槃解脱思想的典型表现,敦煌“北凉三窟”的整体功能亦应从北凉僧团的大乘菩萨道、菩萨戒等修行活动角度阐释。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马海霞;“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锚定学生工作岗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检验课堂教学效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然而在实践中该模式面临着多重困境:校企联动深度不够,课程建设滞后;教育理念转变不畅,人才培养失真化;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协同育人表面化;评价机制有待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失效。基于现实困境,高职院校应从推动课程建设、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师素养、善用增值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研究
赵勇成;针对职业院校“双创教育”存在的课程碎片化、实践平台单一化以及校企协同不足等问题,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提出整合校企资源、共建课程体系、推动成果转化“三维协同”教育模式,同时构建“三级进阶,两课双线”分层教育体系。研究发现,该模式能够促进创新素质与专业能力的深度融合,加速技术成果落地,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研究为职业院校优化“双创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对深化产教融合、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