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4期
《红楼梦》书斋文化意蕴探析——“独善其身”的诗意栖居
张劲松;雷庭来;《红楼梦》书斋与红楼人物性情品格相互映衬。贾宝玉的怡红院与林黛玉的潇湘馆代表了红楼书房的最高境界,也象征他俩知音般的恋情。红楼书斋雅号皆有一定的文化渊源,有些能明显看出是受到明清著名文人藏书楼命名的影响。《红楼梦》书斋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传承,也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折射出清代因文字狱导致文人避世书斋、独善其身的社会现实。同时,女性的独立意识也在书斋中觉醒,她们的人品与书斋的滋养相互成就。
“行走的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优化路径研究——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吴莹;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的提升,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落实好思政育人工作。在“行走的思政课”视域下,分析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提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优化路径,以期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水平。
习近平“人民文艺观”的生成逻辑、精髓要义及实践向度
权维伟;习近平的“人民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为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提供了科学指引。从生成逻辑来看,习近平的“人民文艺观”是理论铸魂、文化培根、实践塑形、现实体认等统一作用的结果。从精髓要义来看,习近平的“人民文艺观”主要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文艺力量为前进号角、以中国精神为灵魂栖居、以守正创新为根基使命、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五个方面。从实践角度来看,习近平的“人民文艺观”主要体现在彰显人民属性、增强历史主动、坚守艺术理想、把牢价值取向、拥抱伟大时代五个维度。
教育数字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耦合机理、风险隐忧与纾解理路
张士辉;陈雅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首次实现了整合规划,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报告还特别提出了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确定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值得关注的是,教育数字化虽然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协同性、技术性、融合性、聚合性等方面相耦合,但赋能过程中产生的主体旁落、共识缺失、情感真空以及数据危机等风险隐忧仍不容忽视。基于此,以教育主体为上、以立德树人为本、以科技力量为辅、以法律法规为纲,深入剖析“赋能”深入发展的纾解理路,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推动教育数字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凡尔赛”语义的本土化演绎及“凡尔赛文学”现象研究
颜惠芳;网络词语“凡尔赛”的流行受社会心理需求、消费主义文化渗透等因素影响,反映了个体在自我认同与社交互动方面的诉求,也反映出消费主义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通过聚焦“凡尔赛”语义本土化及“凡尔赛文学”现象,运用语义学、符号学和文化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深入探究了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为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变迁、语言创新机制及社会心理变化提供了新视角。
Z世代消费特征下的时尚品牌传播策略研究
周成锦;成韬;作为新兴消费主力军的Z世代,正以其独特的消费特征重塑时尚品牌传播格局。本文基于数字化、个性化、社交化与体验化四维框架,结合观夏、泡泡玛特等典型案例,探究Z世代消费行为的内在逻辑及其对品牌传播策略的革新要求。研究发现,Z世代对数字化工具的高度依赖、个性化表达的强烈诉求、社交化互动的高频嵌入及体验化价值的多元重视,驱动时尚品牌通过技术赋能与文化共鸣的双重路径,构建数字化创新、个性化服务、社交化互动与体验化融合的整合传播策略体系。研究为时尚品牌在Z世代市场实现精准触达与情感连接提供了理论框架,并为传播策略的实践优化提出了创新方向。
数字化赋能高职英语智慧教学路径研究
王春霞;在教育领域,尽管数字化赋能教育的相关研究已颇为丰富,但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数字化赋能研究却相对匮乏。因此,深入探究数字化赋能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应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整合和优化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确保数字化有效融入教学各环节,创新高职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各专业人才培养,为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译者行为理论下李文俊诗歌翻译“译内”“译外”行为与接受效果的双向评价研究
申丹;刘恩贝;基于译者行为理论,从“译内”“译外”双维度考察李文俊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诗歌的译介实践与接受效应。译内分析表明,译者通过语言造诣与多元策略,在语义、风格及意象层面对原作进行了忠实重构,彰显了其诗歌翻译的突破性贡献;译外考察发现,其诗歌译作的社会接受度明显低于小说译介,原因在于诗歌译本的传播效能与接受环境差异。通过跨文本对比研究,深化了对译者行为理论的认知,为诗歌翻译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策略研究
张琛泰;马永峰;文化自信是当前大学生最重要的基本素养之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推动他们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传统文化学识与素养不足、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较少、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不够的现状,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方法探究
闵珺;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还面临诸多挑战。为此,笔者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探讨分析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原则和方法,实现中国特色词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精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