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ranklist paperranklisttupian paihangpage

下载排行

Top 10 Top 30 Top 50 Top 100 简明模式 完整模式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

刘莹琦;

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意识形成初期的一种表现,有助于幼儿形成自主解决问题和互相帮助的能力。本文重点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师的指导策略。

2016 年 01 期 v.32;No.130 ;
[下载次数: 7,221 ] [被引频次: 10 ] [阅读次数: 7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浅谈《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对“梦”的解读

马蓉;赵江燕;

在《梦的解析》中精神分析始祖弗洛伊德开创性指出梦是欲望的满足,是一种潜意识迂回的表达。各种稀奇古怪的梦境其实早已埋藏在梦者的潜意识里,我们在睡梦中接收到的刺激只不过是导火索——接通了那些早已在潜意识中被安排好的情节,而这些梦中情节其实是潜意识为了能逃避审查所用的伪装。

2017 年 02 期 v.33;No.143 ; 江西省“十三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6ZD021);; 江西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政课题(课题编号:PISJ2014-09)
[下载次数: 6,864 ] [被引频次: 7 ] [阅读次数: 9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论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爱情悲剧

柳亚飞;

张爱玲是一位悲剧意识浓厚的女作家。其悲剧意识的形成是由于缺少关爱的童年生活、遭受重创的婚恋经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经典《红楼梦》的文学影响。本文从爱情的现实性、爱情是获得婚姻的手段、爱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三个角度,解读了《倾城之恋》并阐述了作品中的爱情观,及人物的爱情悲剧。从女性之间的斗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如同博弈般的爱情与婚姻等方面,剖析了作品中的悲剧色彩,表达了张爱玲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同,折射出作者对当时女性的人文关怀。

2017 年 11 期 v.33;No.152 ;
[下载次数: 5,375 ] [被引频次: 6 ] [阅读次数: 7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罗茜;

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研究《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在探析《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后,研究汉学家白睿文翻译《活着》中文化负载词所用的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对外翻译提供借鉴,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研究发现,从文化翻译观视角看,《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有:直译、音译、音译+脚注和增译等。

2022 年 01 期 v.38 ; 肇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之《活着》的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02031);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项目“PBL教学模式在学术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8072001)
[下载次数: 4,953 ] [被引频次: 6 ] [阅读次数: 7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浅析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变迁

马薇;

本文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的"女神"地位、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女主"地位、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的"女人"地位、父系氏族社会和父权社会中女性的"女奴"色彩地位四个方面探析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2012 年 04 期 v.28;No.88 ;
[下载次数: 4,922 ] [被引频次: 11 ] [阅读次数: 4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知更鸟的象征意义解读

苏文娟;

《杀死一只知更鸟》出自于美国杰出作家哈伯·李之手,于1957年正式问世,并在4年后斩获了普利策大奖,同时在1962年根据其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当时美国正处于黑人维权运动时期。由于当时的美国人对黑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歧视,这种鄙视与种族间的不平等,在美国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通过解读《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知更鸟的象征意义,来更好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部作品是如何呈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南端最为真实的种族歧视现象的。

2018 年 03 期 v.34;No.156 ;
[下载次数: 4,864 ] [被引频次: 7 ] [阅读次数: 3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生存哲学视角下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解析

金真慧;金红华;

余华的作品《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人生历程,通过苦难和死亡演绎了当时中国最底层人民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本文从生存哲学视角入手,通过对"活着"的阐释——生命的苦难;活着的理由——忍耐与亲情;活着的态度——乐观的力量;活着的意义——生命的关怀这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深刻阐释余华长篇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2019 年 02 期 v.35;No.167 ;
[下载次数: 4,817 ] [被引频次: 4 ] [阅读次数: 5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基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电影《怦然心动》中的会话含义

王婷婷;

影片《怦然心动》自上映以来一直备受好评,在各"必看电影"榜单上也总有其身影。作为语言学中的新起之秀,语用学注重分析在特殊语境下的特殊话语,尤其是在不同的交流环境中,我们如何理解和运用不同的语言。本文从G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的角度出发,对影片中的人物对白进行分析,挖掘影片对白背后所表达的会话含义和言外之意,一方面这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物性格,另一方面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两个理论在英语会话中的重要作用也得以验证。

2019 年 02 期 v.35;No.167 ;
[下载次数: 4,796 ] [被引频次: 3 ] [阅读次数: 1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幼儿分享行为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

吕华;林静;

幼儿分享行为能促进幼儿个体品德和社会适应力的发展。幼儿分享行为培养一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幼儿分享行为的内涵与意义出发,阐述了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并从幼儿个体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了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2014 年 05 期 v.30;No.110 ;
[下载次数: 4,732 ] [被引频次: 34 ] [阅读次数: 1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试探“房思琪式的暴力”——以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为探讨中心

梁宸;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台湾已故女作家林奕含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少女房思琪被补习班老师李国华长期性侵至精神崩溃的故事。该作品自出版以来广受关注,又因作者所经历的性暴力与作者在出版书目不久后自杀而极具话题性,致使社会各界对该文本与该事件多有评论。现有评论多将作品归为暴力事件的映射,并试图探索作品背后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若从理论角度入手,便有机会尝试将该作品从其表层归因分析的话题性中剥离,分析作品与事件中某一环产生"房思琪式的暴力"之可能,从理论层面找寻暴力背后存在问题的答案。

2019 年 02 期 v.35;No.167 ;
[下载次数: 4,317 ] [被引频次: 4 ] [阅读次数: 5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