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 0 | 10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基于译者行为理论,从“译内”“译外”双维度考察李文俊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诗歌的译介实践与接受效应。译内分析表明,译者通过语言造诣与多元策略,在语义、风格及意象层面对原作进行了忠实重构,彰显了其诗歌翻译的突破性贡献;译外考察发现,其诗歌译作的社会接受度明显低于小说译介,原因在于诗歌译本的传播效能与接受环境差异。通过跨文本对比研究,深化了对译者行为理论的认知,为诗歌翻译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Abstract:[1]李正栓,张丹.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发展研究[J].中国翻译,2023(4):22-28.
[2]周宣丰,赵友斌,罗选民.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19世纪新教传教士英译儒经行为研究:以柯大卫的《四书译注》为例[J].中国翻译,2019(1):42-50.
[3]黄勤,刘红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开山之作:《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与《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评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3):125-128.
[4]LAMBERTZ-BERNDT M.Reinventing the Realistic Job Preview:A Needed Pivot toward Equity-based 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2024(2):111-118.
[5]周领顺.翻译内与翻译外:翻译和评价[J].中国翻译,2020(6):149-152.
[6]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关键词集释[J].语言教育,2020(1):51-53.
[7]周领顺.“译内效果”和“译外效果”:译文与译者行为的双向评价:译者行为研究(其六)[J].外语研究,2011(2):86-91.
[8]田德蓓.论译者的身份[J].中国翻译,2000(6):20-24.
[9]SEKI K,OKUBO M.Influences of Visual Non-verbal Information on Feeling and Degree of Transmission in Presentations[J].Digital Human Studies,2018(4):70-83.
[10] 欧文·雷顿.比眼泪更美:加拿大现代诗选[M].汤潮,编选.李文俊,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I046;H315.9
引用信息:
[1]申丹,刘恩贝.译者行为理论下李文俊诗歌翻译“译内”“译外”行为与接受效果的双向评价研究[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41(04):32-35+38.
基金信息:
2025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副文本理论的李文俊译者行为中的隐性操控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D25CWY21); 2024年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副文本视域下翻译家李文俊译者行为研究”(项目编号:2024GZGJ218); 广州理工学院校内重点专项课题“副文本视域下翻译家李文俊译者行为研究”(课题编号:2024GJ026)